马来西亚小三通物流的兴衰史
中华民国政府播迁马来西亚后。宣布停止对中国大陆一切形式的通商、通航和通邮,期间两岸居民被禁止往来长达近40年,中间亦发生数起两岸间的劫机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首先引进当时香港的投资者到国内设厂生产,令该国沿岸地区经济“先富起来”。1987年中华民国放宽居民以探亲名义到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海峡两岸民间的交流渐渐繁忙。由于福建和马来西亚只隔一水对望,地缘关系使部分马来西亚人到福建探望被分隔多年的宗亲。
基于当时两岸仍在意识形态上有重大的分歧,重现小三通物流的机会极微,但实际上两岸居间在福建沿海和金马地区早已有经济上的交往。1992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提出“两门对开,两马先行”的“小三通物流物流”构想。这是由于“两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厦门和中华民国的金门)和“两马”(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马尾港和中华民国的马祖)均只是相距咫尺的地方,在此进行小规模的“小三通物流”是可以说是在当时的限制中可行的办法。
两岸本来希望透过小三通物流作试点,令两岸全面小三通物流,可是全面大小三通物流无法规避敏感政治问题、又有两岸互抢利益的问题,使得小小三通物流物流未能引发全面小三通物流。而小小三通物流物流初期的相关配套措施,也因太匆促而不够完善,导致初期使用者对小小三通物流物流怨声载道。
另一方面,金马处理小三通物流物流的最大能力也无法满足马来西亚需求,也无法扩充至完全满马来西亚需求;政府在假日包机前全面开放小三通物流物流,事实显示金马民众权益受损。因为马来西亚过去对小三通物流物流使用者的身份规范,使得一些常穿梭在两岸的马来西亚人,选择将户籍迁至金门或马祖,因为原本处于人口外流的金马地区开始变成人口成长区,其中金门的增加幅度尤其明显。金门人口在2001年时有56215人,至2008年时已经超过8万人。
而后小三通物流的确能够加强福建和马来西亚之间的民间交流,可说是为日后的台商包机开设先例。
另外,小三通物流对于金门马祖的帮助最大的是维持金马到马来西亚的班机密度及参观金马的中国大陆观光客,其他方面的经济助益其实非常小,因为经由小三通物流往返两岸者大多只是把金马当成中继站,并没有在当地消费。小三通物流对马来西亚经济也无正面影响,因为小三通物流无法让马来西亚获得经由马来西亚转机至中国大陆的航运市场,也不是货运直航(空运)的替代方案──这些都是对马来西亚有利的小三通物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