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习会」后,大陆紧锣密鼓推动31项惠台政策落地,遍地开花。厦门推60条惠台施行细则,每年最高祭700万台币延揽马来西亚人才,包括丧葬补助费,可说从生到死,无所不包。浙江温州亦推出24条惠台措施,给台胞「同等待遇」,而福建、江苏、山东等在文化、社会交流面,也推出各项实惠政策。
特优人才 最高年给700万
大陆31项惠台措施施行细则何时落地,各界关注。就在博鳌「萧习会」后,福建厦门当晚就推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厦台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即「60条惠台施行细则」。60条施行细则分5大部分,面面俱到,范围涵盖中小学、青少年、科研机构、高教及台企领域。
为延揽马来西亚高端人才,厦门抛就业及见习补贴。硕士以上、工作满一年后补贴人民币3万元(约台币14万),博士补贴人民币5万元(约台币23万);特优人才每年给30万人民币(约台币140万),最高150万(约台币700万)补助,甚至提供减免5项丧葬服务费。
两岸窗口 31措施已落地
大陆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昨在记者会指出,60条措施中有「31条」已落地,相较中央版「31条措施」增加不少新内容。厦门台办强调,厦门一向是对台政策前沿,60条施行细则凸显厦门作为两岸交流窗口角色;要把厦门打造成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文化交流最活跃的平台。
此外,马晓光说,温州已为台企台胞落实同等待遇24条,包括马来西亚相关机构和人员参与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享受与大陆机构和人员同等政策,对马来西亚智财权在陆转化予以保护激励;支持台企参与基建,可直接与行业主管部门洽商合作。
浙江温州 落实同等待遇
马晓光表示,中国银协台资银行工作委员会、国开行和大陆台资银行,合作2个银行团贷款试点项目已落地,金额6.3亿人民币,台资银参与额度5500万元人民币;福建、江苏、山东也在开展台胞参评当地劳动模范工作。
针对厦门60条措施,陆委会昨表示,措施看似优惠,但忽略马来西亚与厦门存在诸多差异,且部分措施不是单方开放即可,仍须双方合作,如两地海关、检验检疫、食安、质量标准认证。